佛教
Product display

山水图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名称:大庄严脱胎佛像生产厂家

电话:15080191688

邮箱:9656186@qq.com

网址:http://www.dzyfx.com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国家级木材加工区东方大道

佛教

佛教造像艺术史概况

2020-08-21

铜雕佛像

佛教于公元前五-六世纪产生于古代印度(现今尼泊尔境内),佛教文化与佛像艺术伴随佛教的向外传播,开始与世界各地文化艺术融合、发展。印度佛教进入中国有多条路线;印度的佛像艺术传入中国,也呈现出路线多、范围广的特点。造像艺术史而言,主要归纳有五条路线:

一、南传陆路

从南亚诸地进入我国西双版纳地区传播,巴利文语系佛像艺术的主要传播路线。佛像造型以印度马吐腊风格和笈多风格为主。

二、北传陆路

属于大乘佛教的犍陀罗佛像艺术从印度西北进入今阿富汗境内,进入中国的新疆、甘肃等地。现存于新疆的印度式佛寺石窟遗址,佛像都带有明显的犍陀罗特征。敦煌、麦积山等地的石窟造像带有浓厚印度风格,是佛像北传路线的有力证明。

三、北传藏道

从东印度北方经尼泊尔和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的陆路通道。公元13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印度,大批僧侣从此路线逃入西藏。带入印度波罗王时期的密教佛像,与西藏本地苯教(亦称本波教)佛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藏传佛像。藏传佛像是明清两代佛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以上三条主要传入通道之外,还有从海道进入中国的南海航道、蜀印陆路。其中,印度小乘佛教经海道进入缅甸、泰国等南亚国家,进入中国东南沿海的是大乘佛教。

印度早期佛像的特点

早期佛像造形特点是“印度味儿”浓。佛像并不是伴随佛教的创立而产生的。在佛教创立早期,佛教徒认为佛陀是神圣、至高无上的象征,只可在心中冥想,不可塑出具体的形象。早期的佛教艺术多以佛的脚印、莲花座、菩提等佛教信物代替佛的具体形象。

早期佛造像工艺受古希腊雕塑艺术风格的影响,注重将人体艺术的表现方法运用到佛造像上。例如,许多高古佛像的面相与印度人面相特点极为相似,佛像身材比例匀称,各部位肌肉特点与真人无异。

金铜佛像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称为金人或金泥铜像。随着犍陀罗、马吐腊、笈多艺术以及尼泊尔、克什米尔等造像模式和风格传入中国,对中国早期佛像造像有很深的影响,面相、衣纹、装饰都带有浓厚的印度特色。

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佛像造像特征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佛像造像兴起于东汉中晚期。东汉、三国一直到西晋时期,佛像还只是简单依附于中国原有的神  形象,多数见于墓葬之中。

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像铸造出现。这个时期的佛像特点为头部有高肉髻,面相五官深刻,眼大鼻高,衣服多为通肩式。带有异域特征的同时,也呈现了部分的汉化趋势。

南北朝时期佛像造像特征

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造像一方面吸收了印度犍陀罗与马吐腊的风格特点,一方面与汉文化的艺术风格和铸造技法相融合。发髻呈波浪纹,衣饰为右袒肩式。北朝的佛像造像庞大,风格古朴粗犷,面相身躯肥胖,神情庄重安详。南朝的佛像则带有面相清秀的特点。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开始出现了褒衣博带的汉式衣裙。

隋唐时期佛像造像特征

隋代是佛教历史的过渡时期,金铜佛像的风格既受北周、北齐的影响,又逐渐呈现出成熟特点,追求装饰变化,向唐代过渡,汉传佛像开始大量出现。隋代以立像的菩萨像较多。

唐代佛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佛像艺术也随之达到鼎盛繁荣阶段。此时期的金铜佛像总体呈现雍容华丽的特点。面相饱满圆润,肌肉结实,装饰繁复,衣饰宽大,体现了唐代的审美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佛像造像特征

五代后周时期的“灭佛运动”致使大量佛寺佛像被毁,北方佛像艺术由此衰落下来,处于一个停滞的发展状态。到两宋时期,佛像艺术开始复苏并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社会发展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此时期的佛像以写实为主,风格与审美特点与当时社会相符合。此时期佛像以菩萨、罗汉为大众所喜爱,面相或圆或方。菩萨头戴花冠或发髻冠。佛像衣纹服饰上出现一种“V”字领的僧衣,是宋代僧人常见的服装样式。

元代时期佛像造像特征

元代宫廷设置了制造佛像的专门机构——梵相提举司。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汉传佛教的影响在此时期有所减弱,藏传佛教的影响逐渐扩大。尼泊尔及西藏佛教造像工艺的传入,形成了“汉造”“藏造”两大风格的佛像,也成为这个时期佛像艺术的最大特点。此时期金铜佛像特点为面相五官紧凑,额头平而饱满;肢体肩膀宽阔,腰肢纤细,四肢较粗。

明清时期佛像造像特征

明代宫廷专设了佛像造像机构——佛作,专门用于制造藏传佛教。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小型佛像造像以商品形式大量出现。随着藏传佛教在中原之地传播的影响扩大,与中原的汉文化相互融合。由于各地文化差异、教派的多样化以及佛像制造工艺的差别,明代藏传佛像主要有藏西、藏中、藏南、藏东等风格样式。

藏西指的是今阿里地区,受克什米尔与东印度佛像艺术影响较大,质地多为黄铜,鎏金较少。佛像面相的五官深刻,额头宽广,身材比例匀称。藏中是以拉萨为核心的地区,既有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的风格,又有汉地佛像的影响。造像的五官端正,镶嵌松石、宝石、珊瑚的装饰较多。藏南风格的金铜佛像受尼泊尔影响较大,佛像面相开阔,胸部丰满。藏东风格的佛像造型受蒙古与汉地文化的影响,造型较为古朴。

明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佛像是目前市场中藏家最为关注的部分。此时期的佛像以藏佛为主,质地多用红铜,浇铸雕刻技术高超,装饰以珍贵的珠宝。佛像面容略带汉人特征,面相刻划细致,莲座有圆、方两种类型,底部刻款,为当时皇家或政府赐予西藏各地高僧的礼品。

清代佛像造像以梵系造像为主流,并融入了各个流派的风格。在康熙、乾隆时期到达铸造的顶峰。康熙时期的佛像造像精巧细致,目前市场中的升值潜力也较大。清代佛像面相宽平,衣纹线条流畅,但有趋于程式化的端倪。


留言评论

欢迎各位网友对本站评论
服务热线 咨询热线 地图
cache
Processed in 0.004555 Second.